自恋与力量

早已有人指出,人类自从丧失其内在的本能规划,摆脱了其动物本性,便不知道为何要继续维持自己的生存,也不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为何。自恋是人“说服自己”、努力维持生存的动力之一。而恶性自恋的本质是其丧失了自我检查的能力:恶性自恋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包括非功能性的占有和功能性的消费。当然,消费绝不仅限于金钱花费,例如语言(流行语)也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事实上,现代人语境下的所谓的“兴趣”,本质上就是消费偏好而已。 之前提到,个体在面对人类社会时的力量不足,由此引发的不自觉的顺从导致内在力量的进一步丧失,无论是顺从家庭、国家、政党、社会机构(如学校)、某些“恶法”等等,都会因为自主性的丧失引发内在的恐慌和敌意,并可能进一步滋生乱伦固恋。这涉及人本主义理论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作出的重要修正之一:性并非恋母情结的原因,而是结果。这一点可以从女性的与男性同样强烈的恋母情结中得到印证,而弗洛伊德的性驱动理论不能解释这一点。 我依然相信,阶级斗争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斗争(主要体现为利益分配上的斗争),廉价商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当下资本收益远大于劳动收益的事实也侧面印证资本主义在目前依然具有的强大活力。阶级斗争的本质要求人不断提升生产力,即主要侧重于“结果”。这正好符合良性自恋的本质:即建立在“达成”上的自恋。因此我相信,良性自恋有着释放巨大力量的潜力。个体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的生产力,以此维持阶级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几百年过去了,飘荡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幽灵——生产过剩依然没有消失,即使资本主义自身经历了多次自我修订,从现在看来,也已逐渐步入暮年。也许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资本主义的自我革命或掠夺失败导致的“被革命”。

June 30, 2021 · 1 min · alvazu

以人为本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以人为本

我们已经知道人孤独的本质。在面对自然时我们使用创造来发挥力量;在面对接触到的人时我们使用爱来发挥力量。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整个人类社会时,我们的力量在哪里?我们似乎只能通过顺从来求存。人类社会比自然界对人弱点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有针对性,同时控制本身也更加无孔不入。这种无力感可能在绝大多数时候难以察觉,那可能是因为他已经不自觉地参与服从了。 面对人类社会的种种力量,国家机器、制度、文化、舆论、军队、警察、官僚系统的监视和支配时,人面临与他面临自然、他人时所经历的同样的无力感,我们却找不到什么办法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能在顺从的同时寄希望于社会本身的变革。换句话说,社会的各项制度本应是为人而服务,目标在于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同时服务于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人本主义。 人类社会带我们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却带我们进入了全新的束缚,我们重新体验到了自己的无力感,我们证明自己力量的方法只能是,某种“一时兴起”的“自由”。互联网的兴起加强了舆论对我们的束缚(也许传播学能告诉我们如何在舆论面前发挥自己的力量)。脱离了人类社会我们就无法生存,但人类社会也控制着我们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无力感——这是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安身立命,又能摆脱这种无力感呢?资本主义社会办不到。 在面对无力感时,人产生的近乎于本能的反应(其实很多是早期经验),可以参考《逃避的心理机构》的相关内容。 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是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但在面临社会变革时,他们也是最大的保守力量。 我想总结一下我的看法——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内在的问题,而外在的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第一段中的基本矛盾),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但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传统的原因常常忽视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由于其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难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June 21, 2021 · 1 min · alvazu

两种解放之间的矛盾

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内在解放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外在解放(阶级斗争)之间蕴含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对矛盾。 精神分析是指导人探索人的本质动力的心理哲学,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出现后,我们重新审视以机械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并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做了一系列改造(或变革)。 阶级斗争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斗争,它要求人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改良,从目前来看依然能够适应并驱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目前仍然具有它的活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质是其更加适应极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更加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的生产力发展,我们说资本主义在当下仍然具有活力,我国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类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将会自发消失,因为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会被推倒。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质必然包含生产力水平的更高速发展,因为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则必然被生产力水平更高的资本主义消灭,所谓的“优越性”也就成了一种自嗨。 而精神分析所指导的“积极行为”则是忽略结果的——也即,创造行为本身既是注重结果的,又是忽略结果的。这又是关于“人的解放”的一对矛盾。

June 21, 2021 · 1 min · alvazu